古代没有暖气,是如何过冬的?
古代没有现代科技,但古人的智慧在应对严寒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通过建筑设计、衣物服饰、取暖工具、饮食调整和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,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过冬方式。
当然,古代的御寒能力也严格地区分着阶级,帝王将相与平民百姓的过冬体验可谓天壤之别。
一、智慧的建筑设计(“硬件”保温)
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建筑设计来防风保暖。
1、坐北朝南:这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原则。将房屋的主要门窗朝向南方,可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冬季的阳光,提高室内温度。
2、厚厚的墙体: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非常厚实, 土坯或砖石,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,能将白天吸收的热量储存起来,夜晚缓慢释放。
3、火炕(Kàng):这是中国北方(尤其是东北)最伟大、最革命的发明之一。灶台生火做饭,烟火穿过炕下的烟道,将整个土坯砌成的炕床烤得火热,然后从另一端的烟囱排出。一家人晚上睡在热炕上,温暖无比。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就是古代北方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生动描绘。
4、火墙/火地:在宫殿和富贵人家,有更高级的设施。火墙是将墙壁砌成空心的“夹墙”,下面连通炭火,热量在墙内循环,使整面墙都散发热量。火地则是在地砖下面铺设烟道,原理类似火炕,让整个地面升温,堪称“古代地暖”,故宫(紫禁城)的很多宫殿就采用了这种设计。
5、椒房殿:汉代皇宫的一种特殊保暖方法。将花椒(一种性热的香料)的花朵捣碎,和泥混合,涂在宫殿的墙壁上。不仅气味芬芳,而且取其“多子、温暖”的寓意,也有一定的保温效果。
6、密不透风:用厚厚的宣纸或麻纸糊窗户,虽然透光性差,但能有效阻止寒风灌入。还会用棉被做成厚重的门帘,挂在内外门之间。
二、 保暖的衣物服饰(“软件”防护)
1、 富人:穿丝绸、裘皮(皮草)。丝绸本身保暖性一般,但会穿很多层,所谓“锦衣貂裘”是贵族的标准配置。狐裘、貂裘、鹿裘等都是上等的御寒衣物。
2、平民:主要依靠麻布、葛布和填充物。会在夹衣中填充价格相对低廉的芦花、杨柳絮、稻草等,但保暖效果很差。条件好一些的会填充羊毛、鸭绒、鹅绒(没错,古人早就用羽绒了!)。最普遍和重要的是棉衣,但棉花在宋元之后才在中国广泛种植和普及。
2、其他配件:无论贫富,都会使用手套、围脖、暖耳(耳套)、厚袜子和各种棉鞋、毡靴来保护容易冻伤的末端部位。
三、 多样的取暖工具(“便携”热源)
1、火盆:最普遍、最常见的取暖工具。在一个铜盆或铁盆里放入燃烧的木炭,放在室内取暖。缺点是,在密闭空间内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(古人称之为“炭毒”),非常危险。
2、手炉/脚炉:富家小姐公子们的“移动暖宝宝”。通常是铜制的小巧工艺品,内置炭火,盖上有很多透气孔,外面有精美的雕花罩子。可以捧在手里(手炉)或踩在脚下(脚炉)。
3、汤婆子:又称“锡夫人”、“脚婆”。是一种金属(铜、锡)或陶瓷制成的扁圆壶,晚上灌入热水,塞进被窝里预热,作用和今天的热水袋一模一样。
四、 饮食与生活习惯
1、饮食驱寒:冬天会刻意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和温热的汤羹。饮酒(尤其是烫热的黄酒)也是常见的驱寒方式。吃火锅(古董叫“古董羹”)的历史非常悠久,既能吃到热乎乎的食物,过程本身也能让身体暖和起来。
2、“猫冬”: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。对于农民来说,冬天是农闲季节,人们会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,像猫一样呆在家里,尽量保存体力,减少热量消耗。
3、运动取暖:“没事起来走两步”。通过活动身体来产生热量,是最基本的取暖方式。
4、动物取暖:养狗的家庭,有时会“搂着狗睡”,依靠动物的体温来取暖。
总结:鲜明的阶级差异
1、穷苦百姓:他们的冬天是极其难熬的。主要依靠火炕、破旧的棉麻衣、简单的火盆和“猫冬”来硬扛。杜甫诗句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”正是其真实写照。冻死人的现象在史书中屡见不鲜。
2、富贵人家:他们能享受火墙地暖、貂裘锦被、手炉汤婆子,饮食上有酒有肉,冬天甚至可以赏雪作诗,过得相当惬意。
总而言之,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创造了许多巧妙的御寒方法,其中一些智慧(如火炕、地暖)至今仍在沿用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,在严酷的自然面前,古代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冬天对于底层人民始终是一场生死考验。